孟鸿:扎根北疆,以笔绘就担当
胡杨,是大漠黄沙里不屈的战士,它以虬结枝干为刀枪,在狂风烈日中岿然屹立,它的花语是“坚守”与“昂然”。那苍劲的姿态,是它与岁月对峙的宣言——越是薄土之地,越要生长得顶天立地。那沧桑的倔强,用最粗糙的温柔书写着生命的张力:无需甘霖润泽,自有深扎九泉的勇毅;不必繁花簇拥,亦能守出耿耿星河的辉光。
本期推文,让我们走近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孟鸿,看这位如胡杨般坚毅的青年,如何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为基层发展奉献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跨域逐梦:如胡杨扎根,汲取知识甘泉
孟鸿,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导师为李永胜老师。本科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工科专业的他,却因兴趣与热爱,毅然跨专业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3年7月毕业后,他入职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政策研究室,担任政策研究岗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起草文稿、撰写各类综合性材料。后于2024年9月,开启为期两年的基层驻村工作。

在交大马院的学习时光里,孟鸿像胡杨汲取沙漠中深层养分那样,如饥似渴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他不断钻研探索,提升理论素养,实现知识储备质的飞跃,更在思想上筑牢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根基。胡杨在大漠风沙中坚守挺立,以顽强之姿诠释生命力量。孟鸿在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承“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秉持如胡杨般坚韧的信念,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他不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为未来投入基层工作厚植根基、蓄满能量。
初入职场:从“校园书生”到“职场行者”的跨越
2023年毕业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政策研究室的工作对内容质量要求达到极致化标准:既要精准契合政策法规,又要融入专业深度的政法知识;既要确保数据真实可溯,又要精选典型鲜活的案例;在逻辑结构上,从宏观框架的严谨搭建,到段落层次的清晰划分,再到内容间的自然过渡,皆需细致考量,与校园论文写作截然不同。作为职场新人,孟鸿处于从校园到工作的角色转换适应期,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尚未形成系统的工作方法,在政策把握、内容撰写、逻辑架构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需不断尝试寻找任务的突破口与执行路径,力求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但孟鸿并未退缩,他秉持着胡杨在荒漠中扎根的韧性直面挑战,紧紧跟随前辈学习。撰写文稿时,他如胡杨扎根沙漠般,反复钻研;读稿改稿时,他似胡杨抵御风沙般,执着坚持;积累经验时,他若胡杨汲取养分般,孜孜不倦。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成长,他深刻体会到重要文件起草对内容逻辑性的高要求。
经过不懈努力,他逐渐适应工作节奏,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工作心得:文件内容的每级标题、每段开头句,都需环环相扣;在单位工作,要先“放空”自己,吸纳新知识,多向前辈取经,依岗位需求调整状态;学会“职责与自我分离”,工作时全神贯注、严谨细致,结束后卸下压力、轻装上阵——好的状态,是持续战斗的基础。此时的他,犹如历经风沙洗礼后愈发坚韧的胡杨,在“甩开膀子拓新局”的实干姿态里傲然挺立,在扎根中沉淀,于磨砺中成长,在坚守中绽放。

驻村锻炼:扎根基层,绽放青春光彩
实习期结束后,孟鸿来到基层司法所工作。由于司法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群众文化程度分布相对集中于中低水平,这就要求他在工作中站稳政治立场,撰写材料时充分考量群众的理解接受程度。

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孟鸿迅速完成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他深知唯有真正“扎”进群众中,才能精准把握群众需求,进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工作推进过程中,每一项都充满挑战。在组织法治宣传活动时,他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群众。在村里的常住人口结构中,涵盖不识字的老年群体、充满求知欲的少年儿童,以及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中青年人群,各年龄层居民在乡村生活中共融共生。为了让法治知识真正入脑入心,他白天走村串户,与村民拉家常,了解他们关心的法律问题;晚上结合农村实际案例,将晦涩的法律条文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方言快板、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为了确保宣传效果,他还设计了知识问答、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法律知识。

在邻里纠纷调解中,常面临复杂情形。部分矛盾因长期积累导致双方积怨较深,沟通时易出现情绪激动状况。孟鸿总是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了解矛盾根源。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先递上一杯热茶,轻声细语安抚对方情绪;面对态度强硬的一方,他则以理服人,用法律和政策条文阐明利害关系。在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时,他反复权衡,多次组织双方协商,提出多个解决方案,直到双方握手言和。

面对不同的群众工作,孟鸿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通过持续学习政策法规、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和村干部请教、深入钻研工作方法,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力求在实践中突破瓶颈,实现自我成长与工作质效的双提升。
孟鸿无论环境如何,依然蓬勃向上,用实实在在的付出为当地群众送去温暖与帮助。在基层工作中,他不断积累经验,全方位提升能力,努力做到“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选调生的使命与担当。从校园到职场、从机关单位到基层乡村,孟鸿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以自身经历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青春在基层的广袤土地上绽放出绚丽华彩,书写着属于选调生的动人篇章。

【他的话,写给每一个实干担当的你】
问题1:在众多职业选择中,是什么让您决定踏上选调生这条路呢?选择成为选调生的初衷是什么呢?
回答:我一直接触传统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观念对我影响很深。在本科担任团支书期间,我有机会更深入地学习团课和党课,系统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事实令我深受触动,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成为选调生,投身基层,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就是我的选择。
问题2:在交大马院学习期间,有哪些事情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呢?
回答:若论诸多经历中尤为深刻的一段,当属李永胜老师给予的指导与帮助。作为跨专业考入交大的学生,我彼时文字功底薄弱,撰写论文时常感吃力。李老师却始终耐心细致地逐稿修改,从错字病句到逻辑架构均认真标注,前前后后历经至少六轮打磨。望着论文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我内心深受触动,亦暗自立志要精进学术能力,不负师者的悉心栽培。
问题3:您觉得在马院的学习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回答:一方面,在马院的学习过程中我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这成为我在基层工作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我的工作主要是撰写材料,马院学习积累的政治性、学理性知识,让我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比如我经常运用矛盾分析法、两点论等知识,使撰写的材料更加客观、严谨。
问题4:在基层工作中,您觉得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回答: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所培养学生展现出鲜明的优势与特色:首先是有着突出的政治素养,具备较高的政治领悟力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能够精准把握政策精神实质,在工作中高效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其次是具备卓越的沟通能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开展交流协作,能够妥善处理与不同群体的关系,展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新政策理论,并积极探索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效能的创新路径。
问题5:请问您是如何搜集选调生考试的有关信息的呢?
回答:起初我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搜索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较为零散、笼统,很难解答疑惑。为打破信息差,我构建了递进式信息网络:先主动参与校方政策宣讲会,与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从政策制定端获取核心条款解读;再添加往届选调生微信,以其报考经验与基层经历填补政策落地细节;同时对接学校就创中心,依托其整合的同省选调生联络群及校友资源库,从就业指导老师处获取经分类梳理的报考资料与流程指南,通过“政策源头—实践经验—系统资源支撑”的三维框架,形成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操的信息闭环。
结语
马院学子们秉承“西迁精神”,胸怀“国之大者”,从西安走向各个城市,从课堂走向各个岗位,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干回应时代召唤,将理论自信转化为为民实践,将青春年华奉献于国家事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走出“温室”的勇气,成于扎根“土地”的坚守。在选调生的道路上,他们以理论为根,以实践为叶,以担当为花,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为时代画卷添色增彩。他们的故事,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注脚。愿更多马院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浪花一般奔涌于时代潮头,似胡杨一般勇挑起时代重担!
文丨孟鸿 齐玉洁
图丨孟鸿
出品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创力”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