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园生活 > 正文

校园生活

“那些花儿”——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系列寻访【选调生篇】第五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30       点击量:

王琳:心怀热忱赴基层,逐梦实干绽芳华

梅花,是冰雪寒冬里不屈的斗士,它以嶙峋铁枝为脊梁,在凛冽风中毅然挺立,它的花语是“傲骨”与“孤勇”。那冷冽的芳姿,是它与严寒对抗的战歌——越是萧瑟时,越要绽放得清绝傲岸。那凝霜的明艳,热烈书写着灵魂的倔强:无需暖日抚慰,自有穿透风雪的锋芒;不必蜂蝶追捧,亦能守得清清白白的暗香。

本期推文,让我们一同走近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王琳,看这位如梅花般清逸且赤诚的青年,如何在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的基层社区中,在南头大道的社区网格里,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的动人诗篇。

34952

求学时光:扎根理论土壤,培育理想之花

王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师从周延云老师。2024年通过广东选调生考试,奔赴广东省中山市基层岗位。任职以来,她始终以坚韧姿态扎根一线:在法院担任法官助理时,专注庭审细节、严谨研讨案情,字斟句酌打磨每一份文书,让理论素养浸润司法实践;202410月下沉社区后,主动走访记录百余条民生诉求,及时将社区“百千万工程”进展进行汇总,同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以精细入微的态度做实基层工作。从司法一线到社区治理,她将马院所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务实行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践行初心,在基层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选调生的青春答卷。

15310

在交大马院的学习时光里,她宛如一株默默扎根的清梅,将根系深深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饶土壤。在导师周延云教授的悉心引领下,她的求学之路既经历原著解析的思维锻造,也体悟师门精神传承的思想温度。三年间,她在马院的课堂与图书馆之间构筑起精神坐标系——以课堂思辨锻造理论锋芒,以文献研读厚植学术根基,以导师指引校准实践航向。因此,她也始终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研习者,应当像寒梅一样,在持续理论深化中积淀思想势能,使真理的种子最终在现实土壤中抽枝展叶。

125530

初入职场:投身司法领域,绽放严谨之花

2024年,王琳以优异成绩通过广东选调生考试,正式踏入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开启了法官助理的职业生涯。初入法庭的她,面对庄严肃穆的法徽与卷宗中错综复杂的案情,深刻感受到司法工作如精密齿轮般容不得分毫偏差 ——每一份判决文书都是公平正义的具象化载体,既承载着当事人的命运转折,更折射着法治社会的价值标尺

6A623

在撰写判决文书时,她逐渐养成了“三重核对”的工作习惯:先用“解剖麻雀”般的细致梳理案件脉络,运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关键证据、时间线与法律关系;再用“抽丝剥茧”般的专注钻进民法典、民事诉讼法等厚重法典及司法解释汇编中,逐字比对近五年同类案例的裁判要旨,确保援引法条精准契合案情;最后以“旁观者”视角通读全文,模拟当事人立场审视逻辑漏洞。

这段司法实践经历如同一场“破茧征程”:当她接听当事人电话,耐心倾听诉求并细致转达给法官,及时反馈案件进展时,导师周延云教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教诲在脑海中清晰浮现。从理论课堂到审判席前,她逐渐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书本里,更要转化为司法程序中对每一个当事人的耐心倾听、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把握——这既是马院学子的专业底色,更是选调生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映照。

FFBBE

扎根基层:深入社区服务,盛开奉献之花

几个月后,王琳下沉到基层社区,踏上服务社区的新旅程。社区工作繁杂多样,涵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文化活动策划、“百千万工程”台账工作以及人居环境整治、义务植树、农房风貌改造等多个方面。初到社区,语言不通成为她面临的一大挑战。有一次组织社区活动,她用普通话宣传,许多群众却一脸茫然,这让她意识到与群众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61138

面对与群众沟通时的方言壁垒这一棘手挑战,她将其视为拉进干群距离的“敲门砖”。她虚心向精通方言的同事请教发音技巧、常用语表达,利用碎片化闲暇时间学习方言,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类活动,主动与群众交流互动。渐渐地,她与群众的关系日益融洽,也更深入地了解到群众的需求与期盼。

在社区工作中,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创新思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金钥匙”,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中不断探索新路径。人居环境整治中,她穿着属于自己的“三件套”——水鞋、志愿者马甲、棉线手套,穿梭在大街小巷,把大大小小的卫生黑点变为靓丽绿景;在“百千万工程”台账工作中,她认真细致地收集、整理数据,为社区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持;运营党建类微信公众号时,她精心撰写每一篇推文,及时传达党的政策与社区动态,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选调生的责任与担当,在基层社区这片土地上,让奋斗的足迹长成了前行的路标。

从菁菁校园到基层一线,从庄严法庭到街巷阡陌,王琳的赤子之心始终滚烫。寒梅凌霜傲雪的风骨,化作她迎难而上的养料,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绽放芳华。以初心为笔,将小我融入国之大我;以实干为墨,在躬身笃行中勾勒出青春最美的注脚。这份浸润着梅花暗香的坚守,正是新时代选调生以热血浇灌热土、用奉献丈量人生的生动写照

5A581

【她的话,写给每一个心怀热忱的你】

问题1:在众多职业选择中,是什么让您决定踏上选调生这条路呢?选择成为选调生的初衷是什么呢?

回答:在交大马院求学期间,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这段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在精神层面塑造了我的价值追求。我迫切希望能将马院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而选调生项目恰好为我搭建了这样一座桥梁,让我有机会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便是我选择成为选调生的初衷。

问题2:在交大马院学习期间,有哪些事情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呢?

回答:刚入学时遇到的疫情封控经历令我印象尤为深刻。那段时间虽然被困在宿舍,但和室友相互帮助、共同学习的时光十分温暖。学校和学院领导老师们的关怀,赋予身处异乡的我如家的归属感,这份深厚情谊与悉心关照,成为我回首往昔时最眷恋的温暖记忆。

问题3:您觉得在马院的学习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回答:在马院的系统学习经历,为我筑牢了坚实的政治根基与理论素养。通过专业课程的深度研习和学术实践的系统训练,我得以站在更高的政治站位、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精准剖析和妥善解决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确保工作方向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同频共振。

问题4:在基层工作中,您觉得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回答:在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度上,我们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能够深入领悟党的政策内涵,并高效地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在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凭借专业知识,更擅长从思想引领的角度出发,激发群众的共鸣,凝聚起强大的群众力量。此外,在组织各类活动、协调各方关系时,我们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抽丝剥茧地分析问题,进而找到更妥善的解决方案 ,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问题5:对于想走选调生这条路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给他们吗?

回答: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基层工作往往充满挑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足够的耐心。其次,在校期间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最后,提前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和特点,踊跃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际经验,从而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

结语

马院学子们秉承“西迁精神”,胸怀“国之大者”,从西安走向各个城市,从课堂走向各个岗位,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干回应时代召唤,将理论自信转化为为民实践,将青春年华奉献于国家事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走出“温室”的勇气,成于扎根“土地”的坚守。在选调生的道路上,他们以理论为根,以实践为叶,以担当为花,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为时代画卷添色增彩。他们的故事,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注脚。愿更多马院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浪花一般奔涌于时代潮头,似梅花一般勇挑起时代重担!


文丨王琳 齐玉洁

图丨王琳

出品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创力”工作室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