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邦曦:以石斛之志扎根基层,用七载春秋描摹初心
曲茎石斛,或生于腐木枯枝,或扎根岩缝石隙。看似羸弱的根茎,蕴藏着惊人的韧性。其茎虽曲,却百折不挠;其叶虽小,却生机勃发。曲茎石斛,正是基层选调生的生动隐喻——在嶙峋陡峭的“岩层”中深深扎根,在充满挑战的“缝隙”里坚韧生长,最终在基层的土壤上绽放出灿烂的青春之花。
本期推文,让我们走近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乔邦曦,回望他向下扎根、砥砺奋进的7年选调生涯,见证他如曲茎石斛般破岩生长,从一名潜心求索的交大学子蜕变为一名心系桑梓的人民公仆的过程。

立根:马院沃土,厚积薄发
乔邦曦,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建院后招录的首批硕士研究生,2015年至2018年在近现代历史研究所学习,师从陈学凯和马金玲两位老师,陈老师宿学硕儒、春风化雨,马老师学识渊博、润物无声。在两位恩师的悉心栽培下,乔邦曦如同石斛一般青葱挺拔、节节生长。

任职经历
2018.09-2019.09 河南省中牟县狼城岗镇青谷堆村支部书记助理
2019.09-2021.05 河南省中牟县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
2021.05-2023.06 河南省中牟县狼城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2023.06-2025.02 河南省中牟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2025.02-至今 河南省中牟县郑庵镇镇长
于乔邦曦而言,在马院求学的这段时光宛如一场灵魂的淬炼之旅,他经历了价值观的深度重塑与方法论的反复锤炼,并练就了用辩证思维穿透事件表象的能力,在国家宏观叙事与个人微观实践之间找到逻辑自洽的能力。这种能力,犹如石斛深植岩缝的根系,坚定而强大;又如石斛温润滋养的药性,温和而持久,成为支撑他前行的坚实力量。
破岩:基层淬炼,抽枝展叶
2018年毕业后,乔邦曦背上行囊,毅然踏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现为河南中牟新区)的土地,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基层不是舒适怡人的温室,而是布满“岩层”的战场。他遭遇的第一个严峻考验,便是2021年的郑州“7.20”特大暴雨自然灾害,以及紧随其后的被称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黄河秋汛”。彼时他是狼城岗镇副镇长,狼城岗镇因紧邻黄河,防汛减灾任务格外艰巨。面对汛情与随时可能爆发的风险,乔邦曦展现出石斛破岩般的勇气与魄力。他坚决贯彻上级部署,反复优化应急预案,统筹协调全镇力量,构筑起了防汛减灾的“铜墙铁壁”。

在预警排查环节,他制定“全面化”排查机制,精准捕捉每一个风险征兆;在巡查值守方面,他制定“网格化”责任体系,确保每一米河堤都有人守护;在救灾物资管理上,他建立“清单化”发放制度,确保每一笔物资都物尽其用……在他的统筹调度下,镇村两级迅速组建起 800余人的应急铁军,累计出动抢险人员4000余人次。汛情吃紧时,连续一个月吃住在临时搭建的黄河滩内防汛指挥部,昼夜不停带队督查慰问各防汛值守卡点。最终,这场硬仗以全镇安全平稳度汛告捷。在这场风暴中,乔邦曦如同悬崖上的石斛,在狂风骤雨中紧紧锚定岩壁,用坚守与担当守护了一方群众的安宁。

抗洪防汛的成功,如同石斛穿破岩层扎下的第一条根茎,但基层的“岩层”远不止这一层......从田间地头的纠纷调解到乡村振兴的蓝图擘画,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到长远发展的系统布局,纷繁复杂的事务与急难险重的挑战,磨砺了乔邦曦如石斛茎秆般的“复合能力”与“负荷能力”。正如石斛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挺拔生长,乔邦曦在基层的复杂工作中淬炼成长,为后续担当重任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花:勇挑重担,吐露芳华
2023年,乔邦曦被调至中牟县委办公室任副主任。县委办公室作为县委的“坚强前哨”与“巩固后院”,位置关键、责任重大。乔邦曦以“第一政治机关”建设为指引,聚焦统筹协调、服务保障核心职能,于实战中锤炼过硬本领。在省委巡视保障工作中,他如石斛扎根岩隙般笃定沉稳,细致部署,高效协调各方,为巡视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在问题楼盘处置工作中,他又展现出了石斛韧中蕴柔的特质,化身“润滑剂”整编专班力量,充当“万能胶”黏合各方诉求,用“放大镜”洞察推动工作的关键线索,做“啄木鸟”精准疏通堵点,推动楼盘按期交付销号。在屡次的克难攻坚中,他以石斛的品格为墨,在答卷上挥毫写下了“忠诚履职、高效落实”和“枝叶关情、实干为民”的担当注脚。

两年后,乔邦曦又回到了基层一线,负责主持郑庵镇人民政府全面工作。从肩负乡村振兴重任的农业发展重镇——狼城岗镇,到作为中牟新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之一的工业强镇——郑庵镇,环境迥异、挑战升级。从村支部书记助理到乡镇副镇长,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到镇长,角色转换,担子加倍。每一次职能的转换,每一次重任的担当,都如同石斛在更高处的峭壁上汲取新的阳光雨露,将基层积累的深厚“能量”转化为更系统、更长远的治理智慧,吐露着服务人民、担当作为的馥郁芬芳。

七载光阴流转,从书斋里的沉思学子,到乡镇中的人民公仆,乔邦曦的成长轨迹,恰似曲茎石斛的生长历程。向下,他将理论信仰的根须,深深扎进基层的“岩缝”,努力汲取生长养分;向上,他将为民服务的初心,淬炼成破壁而出、滋养一方的“药性”,在担当作为中吐露花朵芳香。乔邦曦是一株悬崖峭壁上倔强生长的曲茎石斛——于嶙峋处深植其根,在担当处盛放其华!

【他的话,写给每一个蜕变成长的你】
问题1:对于想走选调生这条路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给他们吗?
回答:在探讨选调生这一职业时,我们需要全面而客观地看待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工作任务重,二是工作压力较大,三是内部竞争激烈。机遇同样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前景广阔,二是社会认可度高,三是职业稳定性强。因此,对选调生这个职业要适当“祛魅”,理性看待。将其视为一种职业选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在踏上选调生之路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认识到这绝非“温室”,而是直面基层的“练兵场”。基层事务千头万绪,保持积极心态,准备好迎接困难和挑战是必修课。
问题2:您如何看待选调生的发展前景呢?
回答: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特别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这一时期,国家对于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需求更加迫切。选调生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军,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光明的职业前景。我们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题3:您如何看待适合马理论专业报考的岗位较少这个现象呢?
回答:公务员招录中部分岗位的专业限制,确实给马理论专业学生带来一定报考局限,但这实则是促使我们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的催化剂。国家现代化建设亟需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马理论专业赋予我们深厚的理论素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财富,在众多领域都能展现独特优势。要坚定信心,持续精进专业,同时广泛涉猎,提升综合素质。机会属于有准备且能灵活运用自身优势的人,不必囿于报考时的专业名称限制。
结语
马院学子们秉承“西迁精神”,胸怀“国之大者”,从西安走向各个城市,从课堂走向各个岗位,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干回应时代召唤,将理论自信转化为为民实践,将青春年华奉献于国家事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走出“温室”的勇气,成于扎根“土地”的坚守。在选调生的道路上,他们以理论为根,以实践为叶,以担当为花,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为时代画卷添色增彩。他们的故事,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注脚。愿更多马院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浪花一般奔涌于时代潮头,似石斛一般勇挑起时代重担!
文丨杨玉玲
图丨乔邦曦
出品 |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创力”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