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校园生活 > 正文

校园生活

“那些花儿”——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系列寻访【选调生篇】第一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30       点击量:

王兴瑶:以赤子心扎根乡土,用青春笔擘画振兴

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选调生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又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军,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鼓励优秀毕业生投身选调生事业,将青春的力量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今年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建院十周年。建院以来,学院累计培养了100余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秀选调生,他们带着“悟道析理,求真论善”的马院底色,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在陕西、四川、山西、江苏、内蒙古等20余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扎根基层、向阳生长。他们以青春为养分,在脱贫攻坚的田垄间、在乡村振兴的阡陌中、在基层治理的街巷里,抽枝展叶,开花结果。他们,有的如刺梨花般坚韧,有的似白术般笃实,有的若向日葵般赤诚……

即日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推出毕业生系列寻访:“那些花儿”选调生篇借优秀选调生院友的“花语”搭建起校园理想与基层实践的对话桥梁,将基层治理实践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案例库,帮助马院学子明确职业规划,厚植家国情怀。

刺梨花是荒野峭壁间倔强的舞者,它以满身利刺为铠甲,在荆棘丛中傲然绽放,它的花语是“坚韧”与“顽强”。那明艳的花朵,是它向命运宣战的旗帜——越是贫瘠处,越要盛放得肆意张狂。那带刺的美丽,用最锋利的温柔诠释着生命的韧性:无需沃土滋养,自有破土而出的力量;不必春风偏爱,亦能活出灼灼其华的光亮。

本期推文,让我们走近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王兴瑶,看这位如刺梨花般坚韧且热烈的青年,如何带着西迁精神的火种,重返家乡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以顽强的姿态扎根基层,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绚烂的希望之花。

402C2

求学路上:扎根理论,传承精神火种

王兴瑶,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导师为陈建兵老师。2023年9月通过贵州省选调生考试先后在贵州警察学院政治部宣传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任职,承担思政教学与宣传工作;2024年10月起,任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投身人居环境整治、社区宣传教育一线。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学生,王兴瑶自入学起便深受“西迁精神”的沁润,老一辈交大人胸怀“国之大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始终感染着她。她深刻认识到理论必须扎根实践沃土,精神传承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土壤中落地生根。她的家乡贵州也同样地处西部,这片热土孕育了她的成长,也赋予她特殊的使命。因此,她始终抱着“生于斯长于斯,也希望奉献于斯”的初心,在心中埋下了“到基层去”的种子,立志将个人成长与西部发展紧密相连,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行动诠释担当。

4DE7D

初入职场:从理论讲台宣传阵地的双向奔赴

2023年9月,带着心中的这份赤诚热爱,从校园理论课堂走向服务基层的“实践考场”,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在政治部宣传处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工作时,她深耕思政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她始终充分以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作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和运用。此外,她投身宣传工作,在宣传稿件撰写、活动策划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一名马理论专业毕业生的政治敏锐性,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方面展现出专业水准。参加工作一年来,她用行动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参加单位重大工作1项,获得通报表扬,参与2项省级课题研究,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3篇,指导学生参加贵州省大学生讲思政课、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均获得三等奖,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8731E

驻村新篇:从学院派村里人的蜕变之路

2024年10月,王兴瑶赴贵州省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至今驻村已半年,投身于人居环境整治与社区宣传教育工作。初到村寨,远离家乡的陌生感,以及与原单位工作性质的巨大差异,让这位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水土不服”的时光:带着“学生思维”与同事、领导交流时稍显局促;由于“外来身份”,与村民的沟通存在隔阂;面对繁琐的基层事务也曾手足无措。她坦言,自己在沟通协作中一度因不够“接地气”而困惑,但她始终以积极姿态破局,如同刺梨花般在贫瘠土地上顽强生长,汲取每一份养分,尽快了解基层党支部工作,一步一步上手做事,经常与村干部交流沟通,也积极向原单位领导汇报,争取支持,慢慢适应了驻村工作。半年的时光里,王兴瑶参与“五小两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惠及农户26户,累计兑付资金37万余元;充分发挥思政教师与驻村干部双重身份的理论优势、宣传优势、联结优势:组织“贵州警院黔警薪火宣讲团”到村开展宣讲,让思想理论从校园传到乡村基层;与原单位同事合作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将乡村振兴的故事带回校园……一件件实事让她的青春在基层的“不适应”中悄然扎根,在不断克服短板的过程中,成功做到“能干事、接地气”。

574D4

从校园到职场,从课堂到村落,王兴瑶理论火种点燃思政之光,用脚步丈量回应故土召唤。她如同贵州山野间的刺梨花,在风雨中坚守绽放,将酸涩沉淀为甘甜,把坚韧镌刻进土壤。她的选择里,藏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刻度:把个人理想熔铸于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基层淬炼中拔节生长,这便是选调生用行动写下的青春宣言


6DBD4

97EBC

956D1

【她的话,写给每一个奔赴基层的你】

问题1在众多职业选择中,是什么让您决定踏上选调生这条路呢?选择成为选调生的初衷是什么呢?

回答:作为一名交大人,我自入学就受到西迁精神的沁润,老一辈交大人无问西东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始终感染着我。我的家乡贵州地处西部,“生于斯、长于斯,亦愿奉献于斯”的初心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三次到贵州考察,两次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两个重大文件支持,四封贺信激励,重要批示关心,作为在外求学的贵州学子,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我义不容辞。

问题2在交大马院学习期间,有哪些事情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呢?

回答: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临近毕业时和同学们一起在创新港的工位学习交流、备考、找工作、互相鼓励的那段时光,学院领导也努力为我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让我感受到交大马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问题3您觉得在马院的学习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回答:一是情怀方面,我之所以选择走上选调生这条路,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交大马院学习期间受到西迁精神的影响,而我现在正在驻村,在基层的工作很辛苦,西迁精神更是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支撑。

二是知识和能力方面,由于我工作后需要从事思政教育方面的工作,这和我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而在本科期间,我所学的专业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现在工作中所运用到的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交大马院的学习经历。

问题4在基层工作中,您觉得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回答:政治站位、政治敏锐性较强,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更能展现出专业的政治素养,更能契合体制内对干部的要求。

问题5对于想走选调生这条路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给他们吗?

回答:一方面,锚定一个清晰的目标,重点考量是否愿意接受基层为期两年的工作历练,同时审慎评估工作地域等相关要素。另一方面,及早着手准备,了解考情,考情相似的可以多去尝试。

问题6请问您是如何搜集选调生考试的有关信息的呢?

回答:刚开始我通过小红书、知乎等网络平台展开信息检索,随后将获取渠道拓展至官方平台。然而这些均存在信息密度不足、表述较为笼统的问题,难以有效解答实际面临的困惑与疑问。

我意识到获取前辈经验指导的重要性。为此,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选调生专题宣讲活动,在现场向前来宣讲的工作人员深入咨询信息。同时充分把握与往届选调生交流的契机,主动添加其联系方式,以便后续持续请教。

此外,我借助学校就创中心的平台和资源,了解该中心每年系统化整理的校友信息,加入同省份选调生专属联络群,并向指导老师咨询相关事宜,从而获取更为全面、精准的选调生招录及职业发展信息。

结语

马院学子们秉承“西迁精神”,胸怀“国之大者”,从西安走向各个城市,从课堂走向各个岗位,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干回应时代召唤,将理论自信转化为为民实践,将青春年华奉献于国家事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走出温室的勇气,成于扎根土地的坚守。在选调生的道路上,他们以理论为根,以实践为叶,以担当为花,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为时代画卷添色增彩。他们的故事,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注脚。愿更多马院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浪花一般奔涌于时代潮头,似刺梨花一般勇挑起时代重担!



文丨王兴瑶 赵嘉琪

图丨王兴瑶

出品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创力”工作室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