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用,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8日,校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处联合召开专题学习会,相 关学院院长、教授、青年教师代表展开座谈,畅谈学习体会、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言献策。党委书记张迈曾、副书记宫辉出席会议,席光副校长主持会议。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宏波深感振奋。他说,总书记的讲话中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也对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坚持主体性,突出原创性,体现中国特色,加强学理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要夯实意识形态 的理论基础,要按照总书记指示升华学理性的建设高度,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理论基础与先导的力量。
回应总书记提出的“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公管学院执行院长朱正威做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凝练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的思想体 系和理论结晶”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坚持“中国问题、国际视野、辐射未来”的宗旨,在科学扎实的方法工具基础上加强思想层 面、价值层面的铸造和引领,以理论成果和思想体系造福社会。
公管学院李树茁教授结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经历,分享了从理论积累到方法完善,直至自主创新的科研历程。他谈到,聚焦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为自己和 团队的研究带来质的飞跃,也是探索中国创新范式的重要途径。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构建中国特色学科、学术、话语体系,针对全球问题做 出原创性贡献,应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之路。
马克思主义学院卢黎歌教授认为,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重在三个层次的创新。第一要回应时代需求,做好原创性的理论创新。第二是服务发展大局,创新性的论证研究中央关于治国理政的见解和主张。第三是做好教育宣传,以国际化、时代化的视野培养人才、宣传马克思主义。
公管学院张思锋教授谈到,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坚持站在人民立场,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决策服务。中国的伟大实践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同时也蕴育着新的社会理论,我们应紧紧围绕中国实践,开展创新性的实证社会科学研究。
经金学院院长孙早提出,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概括总结、上升理论高度,通过中国实践、普适的规律体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符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学术和人才评价体系,关键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人文学院院长边燕杰认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建立文化自信,积极应对两大挑战:一是概括、描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殊性本质和社会特殊 性本质。二是概括、描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文化、跨社会结构的一般性本质。以现有的国际学术规范、普遍接受的学术概念来做好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学凯教授对比分析了中西学对于科学的定义与划分,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科学的融通统一,更加符合科学自身的规律,这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思维的优势,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凝聚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优势发挥更大的能量。
“不论哪个学科观点、何种研究方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最终核心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管理学院院长黄伟如此诠释自己对人文社科的理解,他谈到,高校应该做好学科统筹顶层设计、分类明确学科定位特色、营造有活力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法学院青年教师王玥分享了自己在研究中经历的纠结困惑与豁然开朗,她认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时代性与原创性,在不断完善发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着力抓好两件事。”张迈曾书记在总结中对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要求:一是要多读、精研,深刻理解讲话的内容、 观点、要求、任务。二是各学院、分党委组织好教师的专题学习,做好思想武装,以讲话精神指导研究与教学工作。张书记强调,要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唯一性、 开放性、指导性、人民性,建立自信和使命责任感,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解答中国问题、巩固中国地位。
西安交大如何更加有力坚持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张书记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注意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着眼中国、人民与未来,开拓研究的内涵与外 延;二是不能脱离背景和主题,承担现实课题,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要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三是深入育人一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和理论方 法。四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构建新型学术组织、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营造宽松学术环境,切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作者:刘昱含
摄影:王文泰轩
编辑: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