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西安日报】刘占虎:准确理解容错纠错机制

来源:刘占虎        发布时间:2016-07-20       点击量:

    编者按 近日,陕西省出台《陕西省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试行)》、《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陕西省党政干部能上能下办法(试行)》。这一制度创 新举措,是落实中央“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全省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争 先创优的好氛围、凝聚追赶超越的精气神。《西安日报》理论与实践版7月19日特编发了一组理论文章,对“三项机制”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落实举措等进行 深入解读。其中,刊发了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占虎的文章——“准确理解容错纠错机制”,现全文转载 如下:

 

    容错纠错机制:

    “为创新者容错,为担当者容错,为实干者容错,让敢担当、敢创新的干部没顾虑、有舞台。”

    为创新者容:允许失败、宽容失误,只要你敢闯敢干,为新问题、新情况提出全新思路和措施。

    为担当者容:遇事主动化解、勇于担当责任,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迎难而上。

    为实干者容:立足本职岗位,在经济、民生等工作中积极主动,从基层做起。

    整体把握容错机制的基本内涵,需要明确如下几点:一是容错的基本前提是坚持依法秉公用权。这里的“错”不是一般性的违法乱纪,而是依法秉公用权中的 “探索性偏差”和科学决策基础上的“探索性失误”。所谓依法,即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反之,则为违法或违纪。以此来准确区分失职与失误、敢为与乱为的 界限。所谓秉公,即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反之,则为徇私或腐败。以此来准确区分负责与懈怠、为公与为私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在“依法”和“秉公”范围内 的“偏差失误”方可以得到合理包容,且不做负面定论或从轻减轻处理。二是“容错”是为了更好地“纠错”。容错不是出于偏袒或护短,而是让广大干部卸下精神 包袱,直面矛盾和问题本身,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时调整实践方案和工作思路,努力实现预期改革和发展目标。容错是为了更好地化解改革发展中潜在问题 和矛盾的缓冲机制,而不是无目的、无原则、无根据的包庇和纵容。三是坚持“他者容错”与“自我纠偏”的权责统一。容错的主体主要是权力组织部门及其法律制 度依据,而不是当事人的自我解脱和责任推卸。纠偏的主体主要是行为当事人,而不是指向相关组织领导部门。

    在一定意义上说,容错纠错机制是运用法治思维来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微观制度设施,内在地统一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中。

    一是对于什么样的“错”能“容”,不是某一领导说了算,而是要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改革发展领域的层次性和 地域性,需要诸多中观和微观的子社会工程。针对不同类型、领域、层次的子项目,在着力推进省域经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善地方性的法规机制及其评价 指标,对偏差失误的程度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是关于“错”究竟如何来“纠”,不能由当事人说了算,而是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法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克服人治的随意性,保证制度政策的 长期性和稳定性。对偏差失误的具体评判要依据“法”,如何具体纠错改正也要遵循“法”。针对不同类型、领域、层次的具体项目,对于纠错改正的责任主体、基 本依据、纠偏进度、过程考核、奖惩举措、保障机制等予以明确规定。

    三是推进容错纠错机制的常态化,不能是短期个别之举,而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长期落实。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治理,需要在国家宏观法律制度和 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探索一些地方性的微观机制来落实中央的政策规定,解决地方性改革发展问题。因此,需要在全面建设“法治陕西”过程中长期落实,在落地生 根中形成陕西地方治理法治化的标签。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来源:2016年7月19日 西安日报 08版 理论与实践

    文章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6-07/19/content_234823.htm?div=-1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