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学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解放军报】刘儒 马勇:用创新思维推动普法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21       点击量:


开展全民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对普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贴近人民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进一步创新普法理念、机制、方式和载体,做到精准普法、高效普法,真正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普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的深入开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法治需求,各级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坚持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普法重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推动普法与立法、执法、司法有机融合,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充分开展实时普法、跟进普法,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过程变成全民普法的过程。要树立有效传播理念,积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法治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新形势,明晰“向谁普法”和“普什么法”等基础问题,在精准分析掌握不同群体法治需求基础上,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普法宣传,通过解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实现普法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同频共振和“双向奔赴”,推动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化系统观念,创新普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普法工作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必须强化系统观念,进一步完善普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把推进全民普法和守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一盘棋”,奏响“大合唱”。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普法中的作用,持续壮大社会普法力量,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新格局。要加强监督考评,探索形成普法闭环管理机制,从普法主体入手,建立普法促进机制,让普法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让普法效果的评价标准从凭“感觉”到变“科学”,推动普法工作提质增效。

突出效果导向,创新普法方式。普法方式直接决定普法效果,要坚持什么方式管用就用什么方式,提高普法的精准度。要区分不同主体,通过分层分类精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各群体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打通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用好用活新媒体新技术,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进一步推动开展智慧普法,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理解的生动形式,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点面结合、全面覆盖的法治宣传矩阵和智慧普法平台。结合各种现实生活案例,以讲故事等形式推送法治短剧、案例剖析、以案释法等融媒产品,增强受众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使互联网变成普法工作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健全完善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普法品牌,通过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开发出更多具有良好体验感和交互性的数字化普法产品。深化“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用好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开展“普法公交”“普法地铁”等多样化方式,让法治公益宣传教育活动显现倍增效应。充分发挥专业群体面向群众的优势,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明法,把法治宣传贯穿办案和服务的全过程,使典型案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推动法治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升华。

注重实践养成,创新普法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法治实践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形成法治思维、认同法律制度公正合理性的过程。要注重构建“大普法”格局,把法治实践作为提升全民法治素养的源头活水,让人民群众在全过程参与和监督法律调解、矛盾纠纷化解、司法案件等法治实践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潜移默化中把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内化为行为准则。基层依法治理是离人民群众最近、形式最生动的法治前沿。要加快法治乡村(社区)建设,高质量推进“乡村(社区)法律之家”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深化依法治企,不断推动普法依法治理触角向社会末端延伸。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自觉,营造全民参与法治建设、人人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浓厚氛围,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原文刊登于《解放军报》2025年5月21日第07版: 思想战线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