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深入了解乡村建设的具体情况,樊晓燕老师于11月9日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团队,赴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开展“深入乡村助振兴”主题实践活动,与村民进行深入交流,并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追寻红色足迹 奋楫逐浪前行
迎着清晨第一缕朝阳,调研团队乘车抵达鄠邑区栗峪口村。在纪念馆广场,团队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并重温入党誓词,大家高举右拳庄严宣誓,用铿锵的誓言彰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政治信念。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红军过境西安鄠邑陈列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走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七十四师沿秦岭北西征到西安鄠邑区境内的战斗岁月。成员们认真参观学习了馆内珍藏的实物资料,仔细聆听了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追忆红军过境史实,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深刻体会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不懈奋斗的艰辛与不易,强化了自身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
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栗峪口村成功地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禀赋相融合,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过程中,调研团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也深感红色文化的力量,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人们迈向更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爬山涉水”去调研,迈开步子观实“情”
追忆红色历史后,团队活力满满的开启“深入乡村助振兴”实践之行,成员们按照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的思路,通过听取情况介绍、现场交流、实地访谈等方式,就栗峪口村和蔡家坡村的土锤咖啡馆、“关中忙罢艺术节”等项目开展调查研究。
鄠邑区石井街道八号公路是秦岭脚下的“诗和远方”,环山沿线分布四个村落,通过统一规划、区域一体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振兴乡村的带动作用,打造国际艺术村落集群。团队沿着八号公路来到的第一站是栗峪口村小游园,在土锤咖啡馆中,成员们与村干部就咖啡馆的创建、招商和运营展开了讨论,认为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吸引人才回村、来村至关重要。接着,樊晓燕老师询问起村子里葡萄种植的具体情况,“收成如何?”“户太八号的品牌影响力如何?”“集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她的问题直指村民们最直接的劳动收益,希望能够协助他们解决增收难题。通过这种关怀和务实的探讨使得讨论更加富有深度,也为未来提供了可行性的改进方向。
第二站团队来到的是位于八号公路末端的蔡家坡村,它是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员们考察了村里的美好生活服务中心、村民广场与村史馆,了解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现状。
顺着村路,团队先后抵达终南剧场、蔡家坡艺术村长之家和乡村书屋,详细调研了“关中忙罢艺术节”的创建与举办情况。团队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乡村艺术的发展为蔡家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径。
此次实地调研任务完成之际。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乡村实地调研是理论学习与运用最好的“课堂”,团队将认真梳理此次调研内容,围绕目前鄠邑区石井街道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现实需求,提供针对性方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