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8日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交叉学科论坛”第七十讲在兴庆校区主楼E505会议室举行。应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为校内外师生作题为“论后人类主体”的学术报告。
姜宇辉老师从凯瑟琳·海勒的经典文本《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出发,着重讲述了当代后人类理论的四种流派:超人类(transhuman)、去人类(inhuman)、非人(nonhuman)和亚人类(abhuman)。首先,超人类主义拥抱技术变革,该流派认为一切技术都是对人类的增强,技术既是人类的解放,也是人类的未来,其观点暗含了进步主义、技术乐观的立场;与之相对的是,去人类主义的观点试图描述一个没有人类存在的、字面意义上的后人类世界,该流派认为技术可能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或使人类遭受终极奴役、使人类跌入敌托邦(Dystopia)或与人类全无关系。非人类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解构(deconstruction)、缠结(entanglement)和共生(symbiosis)三个概念之中,聚焦人与非人的交互以及人与非人的边界——“人类和智能机器之间的动态的、伙伴关系取代了自由人本主义主体的昭昭天命来控制和掌握自然。”姜老师进一步深入解读了后人类的第四重面向——“脆弱性”,即随着技术发展,人有可能被扔入被动性之中,没有力量抵挡外界的侵蚀和摆布。最后,姜老师介绍了布拉伊多蒂理论中描述的主体,并比较了其与西方人本主义传统主体的异同。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与姜老师就后人类主体与后现代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时代对德勒兹理论的反思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展现了目前国内后人类领域的高水平前沿研究,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文本研究深入西方政治哲学前沿理论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