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旧站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光明日报:让善的旋律在神州大地火起来

来源:学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3-10       点击量:

    编者按:前不久,发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两个普通农家通情达理、 宽容仁义、以德报德的“磨店佳话”,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赞誉。而这只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以德报德”、“好人好报”事件中的一朵浪花。11月 5日,在光明日报与合肥市联合举办2011“思想道德建设合肥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全国道德模范、企业家等纷纷就如何在全社会树立“好人好 报”、“以德报德”的价值导向等论题,发表了各自的思考与建议。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卢黎歌教授作为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参加了论坛,并阐述了自己的 想法。

       光明日报以《让善的旋律在神州大地火起来》为题作了专题报导。现将卢黎歌教授的发言转载如下:

我们的社会仍然充满爱心和真情

        卢黎歌(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 导):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是“单一的”、“纯洁的”,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这是必然的。 社会现象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贱并存,此消彼长,跌宕起伏。人间百态同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问题不在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而在于我们怎样看待复杂 的社会,怎样应对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现代的民族精神中,究竟是以善为主流,还是以非善为主流?对这个问题的评判,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道德信念。尽管社会上也出现种种不道德的现 象,有时甚至让人难以容忍。但是,只要客观地分析我们所处的社会,还是应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的社会仍然是充满着爱心和真情的社会,是一个以善的选择 和善的评判为主流的社会。

        每当我们面临自然灾害时,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现了整个民族大爱无疆的社会责任;每当社会的局部或个体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无数素不相识的人 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展现了公众发自内心善根的仁爱之心;每当社会出现了影响较大的不道德现象,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总是迅速地站在道义 的立场伸张正义,扬善评恶,褒优贬劣。人们更多的善性,则体现在工作、生活、学习的日常一言一行中。通过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扶弱助 残、礼让宽容、见义勇为等道德行为展现出人性善的光辉。我们既不要违背事实,无视问题,粉饰太平,丧失道德自觉;也不要一叶障目,认支为干,妄自菲薄,丧 失道德自信。

        为什么现阶段会出现失范问题呢?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人善性不够,道德修养缺乏,私欲膨胀的主观原因外,从规范建设与发展角度来看,还可能有如下原因:一 是旧有的部分道德规范失去了合理性,逐步被社会所淘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道德理论和规范还不完善,使人们在某些方面 “无规可守”;三是新建立的道德理论和规范宣传教育不够,人们还不了解,还不熟悉,或者还不认可,或者还缺乏实践的检验,或者操作性不强,因此没有起到规 范的作用。我们应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认真研究,使道德失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以德报德回归社会常态

        卢黎歌: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把维系道德实现的三大渠道作为抓手,文化建设与规范建设并举,增加道德建设中的文化含量。

        首先,要发挥舆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舆论通过人们的价值评价、学习和模仿心理,强化人们对某种行为的选择意向,从而起到社会导向作用。其 次,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普及宣传。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特征和“胎记”,也是在当代我们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所需要的。第三,加强道德建设,应坚持文化建设与机制创新并重。通过道德文化的熏陶,提高人们明辨是非 的能力,坚定人们的内心信念。在鼓励人们向善的同时,作为社会,应该努力建立公正的道德反馈机制,保护善良者,让善者得善报、恶者有恶报。引导人们“以德 报德”,让“恩将仇报”、“以怨报德”者不仅无利可图,并为自己的不义之举付出代价。

        光明网原文:让善的旋律在神州大地火起来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